近日,隨著120萬尾東方對蝦苗歡快地躍入連云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猴嘴街道“光伏復合”項目的150畝養殖試驗塘,三峽青口鹽場45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復合”項目通過正式拉開了“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生態循環模式的序幕。這一創新舉措標志著清潔能源與現代漁業的深度融合,開創了漁光一體化的新型綜合開發模式。
據悉,該項目由三峽集團投資建設,占地面積約7600畝,總裝機容量達到450MW,旨在實現“板上發電,板下養魚”的綠色生態循環。作為江蘇省最大的單體陸基漁光互補項目,三峽青口鹽場45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復合”項目通過立體空間的高效利用,不僅促進清潔能源的開發,還為現代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新的路徑。
光伏板陣列在水面上方形成一道遮陽屏障,有效抑制藻類的過度繁殖,為水產養殖營造一個穩定的生態環境。項目負責人王禹介紹,項目采用了海螺大混養、海參雙季混養、傳統混養三種試驗模式,旨在探索總結出漁光互補養殖的風險節點和處理方案,為后續大規模養殖提供可借鑒的樣板。這種混養模式不僅充分利用了池塘的有效空間,還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鏈,具有一定的水體自凈能力。
“板上發電,板下養魚”的創新設計不僅拓寬了能源開發的邊界,還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魚塘的自然生態,減少了對漁業生產活動的干擾。項目負責人唐榮忠表示,在支架高度設計上,項目團隊進行了三輪技術論證,最終確定最低點離水面4.5米,既保證了散射光的透射率,又為漁船作業預留了充足的空間。與傳統光伏項目相比,該模式節約土地資源60%以上,同時推進了清潔能源替代與鹽堿地生態修復。
目前,項目施工已完成80%,預計5月31日前將全面并網發電。項目建成后,年發電量將高達6.7億千瓦時,相較于同等發電量的火電項目,每年可節省標煤20.5萬噸,同時大幅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排放。
三峽青口鹽場45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復合”項目的順利推進,標志著清潔能源與現代漁業的深度融合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這一創新模式不僅展現了“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的生態循環理念,更為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通訊員:李濤、黃阿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