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朝陽西山,陽光從樹梢林木間灑落,一片綠意蔥蘢,絲毫看不出這里曾是巖石裸露的廢棄采石宕口。西山采石場的蝶變,正是經開區大力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的一個縮影。
主動作為,變“生態包袱”為“綠色資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采石場曾經是一派炸山取石、機械轟鳴的繁忙景象。然而,長期的開采導致山體和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山體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勢在必行。
為此,區自然資源部門通過深入核查,反復論證,確定采取人工修復8宗、自然恢復4宗,因地制宜科學化精準化開展修復工作。對已修復完成的廢棄礦山開展“回頭看”,指導屬地街道做好長期管護工作,嚴防傾倒垃圾、堆放雜物、破壞修復成果等現象發生。
據了解,通過“一礦一策”進行精準修復,目前,轄區內廢棄礦山問題已全面清零,實現了“生態包袱”向“綠色資產”的轉化。
積極攻堅,創新廢棄礦山修復工藝
廢棄采石宕口往往存在面積大、落差大、坡度陡等問題。如何在不對山體造成二次破壞的基礎上進行生態修復?位于東疏港高速中云臺山段南側的云門寺廢棄礦山修復給出了答案。
云門寺廢棄礦山占地面積約4.7萬平方米,最大高差近70米。為解決高陡巖質邊坡生態修復難題,成功探索出“不削坡、不降坡”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思路和噴播技術,以及模塊化生態修復等多層次技術工藝。
據自然資源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在全市首次采用‘團粒噴播、生態袋、植生孔’新工藝,有效避免了削坡降坡對山體造成的二次破壞,為全市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目前,轄區內12處廢棄礦山已全部修復完成,治理總面積約2000畝,曾經的滿目瘡痍已被今朝的草木蔥蘢、生機盎然徹底取代。
美麗蝶變,從“逐綠而行”到“點綠成金”
作為轄區內治理實施最早的一個項目,位于中云街道金蘇村的金蘇采石場礦山治理項目,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
金蘇采石場礦山治理后經過多年的生態管養,曾經的殘山剩水已重新變成了青山綠水,與毗鄰的“天然氧吧”云龍澗景區渾然一體,周邊空氣負離子濃度高達4—10萬/立方米,成為附近居民及游客新的打卡地。
“我們利用朝陽街道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有機融合果園、林地、水庫等天然資源,打造了1600畝集游樂、餐飲、住宿于一體的‘韓李鄉村休閑旅游區’,形成了春賞萬畝桃花、夏秋黃桃山楂采摘、冬季滑雪滑草的特色鄉村旅游。”韓李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傳茂介紹。
通過大力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連云港經開區獲得了更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逐步探索出一條災害治理、生態復綠、景觀再造、土地復墾利用的礦山綜合整治之路,以生態“含綠量”提升了園區發展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