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在朋友圈曬藍天了?這不是因為藍天罕見,恰恰相反,近年來,藍天舉目可見的情況越來越多,人們對好空氣已習以為常。
金秋十月,興化市千垛景區的菊花進入盛花期,垛上五彩斑斕,猶如畫卷,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賞菊游玩。周社根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鳥中國寶”東方白鸛活動范圍從揚州、宿遷、鹽城等局部區域擴展至全省13個設區市,“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的活動范圍拓展至整個長江江蘇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例證——“十四五”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全省上下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在全省GDP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的同時,2024年PM2.5濃度改善14.6%,連續4年以省為單位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改善6.3個百分點,連續3年達到優級水平;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太湖去年首次達到國家良好湖泊水平,實現歷史性突破。
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觸目可及。五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美麗江蘇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畫卷正徐徐展開。
向“美”發力,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這幾年,江水水質越來越好了!”南京江豚巡護員楊金海自小在江邊長大,做了半輩子漁民后,開始用望遠鏡觀測、用文字記錄江豚活動狀態,“從打漁到護江,看到如今江豚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我感到這種身份的轉變很值得。”在南京,長江“母子豚”忘情嬉戲、江豚捕食刀魚等罕見畫面不斷被捕捉。
作為萬里長江入蘇首站和全省唯一跨江城市,南京統籌推進治污、治岸、治漁工作,“十四五”以來,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生態岸線比例提升至80.3%,72公里濱江綠道基本貫通,實現漁船退出、漁民退出、社保安置、就業安置等4個100%。此外,南京積極做好生態增容、洲島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三個加法”,建成萬畝濱江生態空間,統籌實施生態增容增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累計退出生產岸線37.6公里,修復沿江濕地1.2萬余畝,林木覆蓋率連續7年位居全省第一。
放眼整個長江江蘇段,江豚的“朋友圈”不斷拓展。五年間,江蘇積極塑造“水韻江蘇”特色,扎實開展長江大保護,無邊江景一時新;深入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唱響新時代“太湖美”;組織實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打造江蘇“美麗中軸”;以美麗海灣建設為統領,制定實施近岸海域污染物削減和水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不斷削減總氮、總磷含量。
在徐州,全長約6.8公里的銅山區城區綠道貫通工程(城市綠道)巧妙地串聯起水域、景區等綠色開敞空間,形成了一條連續的綠色景觀廊道,綠道覆蓋沿線10多個居民小區。“以前出門只能去大公園,路途遙遠且不方便。”家住久隆鳳凰城的居民王阿姨經常帶著孫子在綠道上散步,她說:“現在可好了,家門口就有綠道,走幾步就能看到花草樹木,心情特別好。”
五年來,江蘇著力創造良好生活環境,有序推進城市更新行動,持續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綠地率超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超16平方米,逐步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公園里的城市”;大力推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有效保護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組群共1000余個;開展群眾“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攻堅,進一步提升群眾的環保獲得感和滿意度。
在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李宗堯看來,江蘇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協同并進、相得益彰的生動實踐,打破了傳統的對立思維定式,把生態環境從經濟發展的外部約束條件,轉變為內在的生產要素和價值來源,證明了二者非但不是矛盾體,反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命運共同體”,重塑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價值關系。
逐“綠”而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日前,位于宜興市周鐵鎮的赫聯·太湖西岸科創園里,瑞締安工業技術無錫有限公司的工程師正在生產車間內調試焊接協作機器人的運行程序。多年前,這里還是一家高耗能、高污染的鋼鐵企業。“十四五”期間,周鐵鎮探索構建智能制造產業優質生態圈,從“化工之鄉”轉型為“無化區”。“周鐵有著‘國家機械裝備產業基地’的稱號,加之園區廠房既美觀又設置合理,周邊生態環境優越,交通便利,是企業落戶發展的理想地。”瑞締安企業技術總監高曉偉說。
江蘇大地上,一幅幅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領跑”、未來產業“播種”的產業熱力圖匯聚成綠色發展新動能。這五年,江蘇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堅持把新質生產力融匯在傳統產業地位鞏固、“1650”產業體系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壯大中,實施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三年行動,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第二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中,江蘇入選9個;出臺全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統籌協調區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
產業“更新”,監管亦“上新”。作為長江干線泊位等級最高的散貨港口之一,泰州靖江深國際智慧物流港區在全省首批推進封閉式料倉建設,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實時監控設備運行和堆場狀態。“與傳統煤炭碼頭不同,靖江港采用全封閉智能化作業系統。”深國際港口江蘇靖江港安環部經理秦旺興介紹,在碼頭核心區,600米封閉式輸送帶直達料倉,噴霧抑塵、熱成像監控、粉塵實時監測構成立體防塵網,實現作業全程無塵無噪。
姜堰鑄造行業綜合治理模式獲全省推廣,泰興經濟開發區躋身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全國第三,累計創成省級以上綠色園區14個、綠色工廠178家……“十四五”以來,泰州深入開展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專項行動,全市化工生產企業數量削減3/4,化工園區(集中區)由7個削減至2個,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培育壯大綠色產業,轉型升級步調扎實。
“十四五”期間,江蘇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頒布實施《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發布省級生態環境標準數量全國領先;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提高到2307萬立方米/日,污水管網長度約8萬公里,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8.9萬噸/日;累計建成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約2200個,推動2.4萬家企業安裝在線監控設備,生態環境數智化監管效能進一步提升。
“風光”無限,綠色能源撐起“半邊天”
“十四五”是綠色低碳轉型最快的5年。2021年年初,江蘇的火電裝機為10079萬千瓦,占全省總發電裝機的73%以上,高居全國第二,是“一邊倒”的裝機結構。
然而,在不足4年的時間里,綠色能源撐起江蘇能源格局的“半邊天”——
2024年10月底,江蘇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已達約8183萬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約占總裝機規模的39.9%,成為江蘇發電裝機的第一大電源。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10862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45.1%。
江蘇何以“風光”無限?轉型有章可循。2022年6月,省發展改革委印發《江蘇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規劃》,提出到2025年,省內可再生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將達到15%以上。
規劃引領,政策護航,能源投資向“新”而行。
傳統能源“煥發新生”——
江蘇嚴格控制煤電新增規模,推進落后煤電機組關停,優化煤電結構,2021年到2024年,全省已累計淘汰煤電落后產能251.1萬千瓦。
淘汰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8月,國信沙洲2×100萬千瓦機組擴建項目1號機組通過168小時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項目采用國內先進的燃煤發電技術。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傳統能源項目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
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煤電的“綠色轉身”,成為江蘇能源系統穩定運行的“壓艙石”。
能源新業態“百花齊放”——
新能源供給不斷豐富。鹽城大豐沿海灘涂上,一排排海上“大風車”將風能轉化為電能,今年1—9月,江蘇海上風電發電量已達226億千瓦時。
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加速。如東“光氫儲一體化”項目現場,上萬塊光伏板向陽而立,句容侖山湖水庫旁的山上,“充電寶”悄然運轉……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等新型儲能項目如雨后春筍,為電網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調節能力。
綠電供給版圖持續拓展——
本地產能雖增,綠電仍存缺口。江蘇眼光向外,打通“外電入蘇”大動脈。今年4月,西藏綠電首次入蘇,山西、華北、新疆的風光電力,也通過特高壓線路跨越千里,點亮江蘇的夜晚。
逐綠前行,能源轉型也從投資走向消費。
居民端,綠色出行蔚然成風。“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充滿電。”位于昆山的江蘇首座基于能量路由器的直流充電站,新能源車主頻頻點贊。江蘇新能源車消費異軍突起,2024年全省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為128萬輛,同比增長23.7%。
企業端,綠電消納動能澎湃。去年11月,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印發《關于大力實施綠電“三進”工程 提高綠電交易和消納水平的通知》,讓綠電進江蘇、進園區、進企業,2024年全省累計成交綠電交易1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4%,預計到“十四五”末,江蘇綠電交易量將突破200億千瓦時。
從街頭巷尾的充電樁,到園區工廠的綠電表,綠色能源正從“電網數字”轉化為“生活溫度”與“產業動能”。江蘇的綠色發展之路,正迎來更加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