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根治工程建設領域欠薪頑疾,市開發區依托數字化智能預警平臺建設,強化多部門協同監管,創新打造“安薪無憂”新高地,逐步勾勒出高質量、高效率、高品質治理欠薪的“開發區模式”。截至目前,該區28個在建項目均納入實名制管理預警平臺,涉及農民工3547人,覆蓋率100%。
“考勤預警”讓工資發放透明可溯
在開發區半島名筑項目工地,農民工李師傅通過人臉識別閘機完成考勤后說:“現在每天刷臉打卡,工資按月打到卡里,再不用擔心沒有考勤被包工頭克扣工錢了。”這得益于開發區搭建的實名制管理預警平臺。依據平臺運行規則,項目一旦出現考勤比例過低的情況,行業主管部門將會收到預警信息,并在1個工作日內予以受理并開展核實調查,實時調取考勤數據,一旦核實存在問題要求施工單位立即予以整改,并不定期開展回頭看,力爭將欠薪隱患化解在初始狀態。同時,取證環節化被動為主動,經統計,相關部門幫助工人維權取證時間由原來的平均15工作日縮短至2個工作日,大大提升了根治欠薪效率和民工群體滿意率。
多部門聯動織密監管網絡
今年以來,由該區人社局牽頭,聯合住建、經發等8個部門組建治理欠薪專項工作組,按季度對區內在建工程項目開展各項制度落實情況核查。通過內業、外業的檢查形式、臺賬資料核查、現場走訪等方式,對全區28個在建項目開展聯合檢查,今年已約談違規企業6家,移交涉嫌惡意討薪線索2條。該區預警平臺操作人員介紹,依托線上科學預警、帶動線下全面核查,“數據共享+聯合懲戒”的機制,使欠薪案件處置效率提升60%。
制度創新催生多重效益
線上、線下雙重保障機制,不僅保障了農民工權益,更推動行業生態持續優化。數據顯示,該區在建項目勞動合同簽訂率達100%,工資按月足額發放率保持98%以上。某項目部經理表示:“現在工人穩定性明顯提高,施工安全事故同比呈下降趨勢,揚塵治理等標準化建設也同步提升。”
攻堅“最后一公里”難題
針對零星用工覆蓋難等問題,市開發區計劃年內推出三項升級措施:一是開發移動端考勤APP,實現臨時用工“即錄即走”;二是建立“紅黃藍”三色預警機制,通過大數據分析預判欠薪風險;三是將平臺功能拓展至職業培訓、社保繳納等領域,助力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
“多維根治欠薪體系的建立,不僅是幫助農民工群體維權的單一方法,更是社會治理的創新綜合實踐。”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完善這一模式,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提供可復制的經驗樣板。